Blue Flower

文章分享

 

   

作者名稱:

Li Yi Ling (作者) 李翊菱 (作者) 李翊菱 (作者) Li Yi Ling (作者) Li Yi Ling (作者)

ISBN:

9789866249730

推出日期:

2012-01-31

出品商:

寶瓶文化

YesAsia 產品編號:

1030274352

內容簡介

你的孩子快樂嗎?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常把聆聽孩子的心聲放在最後。
辛苦養育孩子,但一進他房間, 他就說:「你出去!」
愛孩子,要小心用對方法。別讓無心之過,成為終生之憾!

《聯合報》熱門專欄〈心情email〉集結,40封孩子親筆來信的成長煩惱,隱含父母教養過程中最常忽略的問題,親職教養專家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真摯提醒!

教授呼籲,用一點兒心來理解孩子的先天能力,接受上天給我們的生活條件。生命必須儲備更多的材料,將來才有機會去蕪存菁的做選擇。現在我們幫孩子,將來他們也會善待,曾經對他們付出的父母親。 父母應深思的12個教養方向:

1
、逆來順受的乖孩子,自我認同度低落,不喜歡自己。養出乖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2
、與孩子對話,要完整表達自己的心意與立場,而非一味命令或藏首藏尾。
3
、與其糾正孩子種種,並灌輸人生大道理,不如以分享態度,創造珍貴的親子時光。
4
、允許自己和孩子胡說八道,可創新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幽默感。
5
、為孩子挑選優質漫畫與繪本,培養閱讀而來的「感動心」,更是一輩子的資產。
6
、親自帶孩子野一下生活,累積不同經驗,擴大課本知識的領域。
7
、不以打罵回應孩子的胡鬧。父母要謹慎處理,潛藏在負面情緒後的危機。
8
、當孩子問問題,別急著給答案,多多反問,更能刺激孩子思考。
9
、調皮,不是孩子被處罰的理由。反之,聰明的小孩往往更頑皮。
10
、孩子愛生氣,可能是身體有狀況的訊號。要調整飲食習慣並積極改善。
11
、孩子上課不專心,不一定是過動。但感覺統合失調,一定讓孩子出現學習困難。
12
、支持孩子的興趣,不輕易選擇放棄。堅持追求夢想,直到盡力為止。

教養者若可以換個角度看孩子的問題,人生會變得不一樣。有情天下父母心,為孩子寫生命劇本時,只要用對方法,孩子都可以順勢而教。請記得,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李翊菱教授曾為超視熱門節目《非關命運》列席專家老師群之一,目前是《講義雜誌》、《聯合報》固定專欄作家,擁有廣大讀者群!
本書是繼暢銷親子教養書《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之後,李翊菱教授第二本生活&美學教養力作! 作者簡介 李翊菱教授
奧地利國家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碩士。
《聯合報》兒童天地版「心情E-Mail」、《講義雜誌》等,教育專欄作家。

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台灣致力於「兒童性格教育發展」推廣的李翊菱教授,疾聲呼籲教養者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文化教育,如此才能落實真正的「品德養成」。因此常以個人的學術研究,不斷設計實驗課程,並實際行動協助青少年、兒童或父母成長等。

您也許不認識李教授,但您一定在網路上讀過李教授書寫好讀又生活化,且都是真實故事的文章。她的文章不但在兩岸三地的網路被頻繁轉載,甚至被選入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文選,成為國中作文教學範本,同時她也是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章之作家。她的演講邀約不斷,舉凡園區講座或大陸,或遍及台灣之各大專院校的教師研習會等等。所演講的專題,都是大家關心的教育問題。

曾師事名亞洲學者、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學習中國經典系列課程:《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及西洋哲學。李翊菱教授以有系統的哲思訓練,研發並開設專業兒童身心靈教育課程,是一位熱愛台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曾受聘於教育大學講師、北京大學之講座教授等職。現任廣播、電視節目主講人、自由作家、演講者。

 


著作:
2008藝術哲思日誌》首都藝術中心出版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繁體字版(寶瓶文化)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簡體字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新聞議題

       2016328日上午,住在北市內湖區,小名為「小燈泡」的4歲女童,當時和媽媽開心地要到西湖捷運站接外公和一對雙胞胎弟妹。小小身軀騎著腳踏車,搖搖晃晃地在領在推著娃娃車的媽媽前面,可見她有多麼期待見到外公和弟弟、妹妹;不料,就在距離目的地不遠的上坡處,兇嫌王景玉看準母女倆手無寸鐵,竟當場拿出菜刀對女童行凶,無辜的小燈泡就這樣來不及長大,死在凶狠的刀下。

       一開始,小燈泡媽以為王景玉是好心想要幫忙推腳踏車,不料靠近後才發現對方在砍殺自己的女兒,反應不及的她,趕緊拉住兇嫌並大聲呼救,附近7名熱心民眾見狀,趕緊合力將王景玉制伏並等待警方趕到現場,將他帶回西湖派出所偵訊。

       小燈泡媽媽前天關閉部落格,並在臉書發文表示:「無法在意社會上每一人想法,我只能做我自己。」酸民言論引起公憤,有人揚言肉搜,更有人痛批:「心存怨恨無法接納美好事物,眼中是沒有美麗世界。」有人到追思會場寫下批評與指教,對於外界酸言酸語,她表示:「我只在乎我親人與朋友是否了解我,我不偉大、我也沒有了不起,無法在意社會上每一人想法,我只能做我自己,我仍舊相信當初心有愛、社會是美、人性本善。」對於外界質疑她的冷靜,有人覺得她矯情,有些人覺得她偽裝,但「夜深人靜之時,我還是會崩淚、我還是會思念。」

 

小燈泡媽媽的心態

       小燈泡媽媽親眼目睹女兒被凶殺的過程,打擊相當大,但有別一般受害者,她選擇忍住自己的悲憤,表現的相當冷靜,甚至遭受無情的網友酸言酸語質疑「矯情做作」。但小燈泡媽坦言自己「真的不如外界以為的冷靜、堅強,每天夜裡、每天早晨,我都切切實實的狂哭心碎」,不過她認為不需要把脆一面呈現在外人面前、甚至在小孩面前,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一位手足,不能再失去母親能給的依賴」。

       並且也理性地希望「女兒的離開可以帶給這個社會什麼」。希望政府、社會提供安心、安全的環境,希望一切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這一席話感染了不少父母,更讓許多人佩服小燈泡媽的勇氣與智慧。

       而小燈泡事件也意外衍生出「廢死」、「反廢死」的論戰,許多人也開始議論小燈泡父母的立場;但她認為,「比判什麼樣的刑責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瞭解了什麼?我們未來能做什麼?」小燈泡媽也多次強調,「無差別事件不可能真正完全被解決,但我們可以、也需要去做的是透過這些事件,去理解到底如何發生這件事,而及時伸手,去降低發生的頻率。」

       小燈泡父母希望下一次帶著孩子上街遊玩時,不需要再提心吊膽,對他們來說也是最大的撫慰,可能一時沒辦法改變現狀,甚至是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小孩不被壞人傷害,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教育孩子,不讓他們變成壞人去傷害別人。

 

 

 

 

 

 

 犯人的心理

       犯人因為已經失業十年了而且本身有精神疾病和吸毒的前科,所以只能拿父母的退休金來生活,是個名副其實的啃老族。可是他的父母卻也放任他十年不工作,一種錯誤的決定可能已經在他心中埋下日後犯罪的種子。由於犯人還自稱自己為三皇五帝中的堯舜和四川皇帝,為了尋找接班人而需要殺掉一位四川的女孩,但是他可能因為吸毒而導致出現幻想,進而殺害了一個無辜的四歲小女孩。

 

社會看法

       在小燈泡事件中,最大的爭議是對犯人的判決, 不管是最新興起的人權問題還是犯人精神是否正常都造成大眾對犯人的處分產生極大的爭議。 不管犯人最後判處死刑或是無期徒刑看法不同的兩方面都會產生歧義。若犯人被處決,一命還一命的方法真的是家屬想要的嗎?若犯人被判處無期徒刑對事者是否公平且若日後犯人被保釋,這樣的悲劇是否又會重演?在多起隨機殺人案中,犯人的精神狀況往往是不穩定的,而造成精神不穩定的因素有失業壓力、吸毒…等原因。

       這些原因無一不是社會因素,要遏止此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不是對犯人的處分而是從社會問題開始解決。

 

人性與道德的問題

       小燈泡的悲劇,是台灣長期教育僵化、重視表面道德教條、忽略個性解放的惡果。只有改善社會、教育、家庭及精神醫療環境,才有辦法減少悲劇。而你我都應該以祝福和愛代替激烈的情緒跟言語,讓家屬、讓這個社會有喘息、療傷的空間;我們每一個人多做一點,這個社會就會更好一點。如果只有咒罵與仇恨,卻沒有關懷,社會就是一直在殺人。我們可能都學到過,人類與其他生物最與眾不同的就是人類有智慧,但是,人類的智慧也同時帶來了人性的泯滅,人之所以有了智慧,也同時有了人性所邪惡的一面,可以為了那些物質上的東西所追求,所奔波,也可以不擇手段。

 

 

媒體報導,這樣好嗎?

       2016328日上午11時台北市內湖發生女童斷頭命案,此案爆發時引起社會各界震驚,經由媒體大肆報導,許多平時壓抑、不敢做的人看到有人行動之後,找到了「可依循」的方法,等同誘發少數人模仿。台北捷運新北投站及新北市樹林區曾發生隨機傷人事件,許多網友紛紛憂心是否有「模仿效應」出現。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應是「暫時性模仿效應」,可能將持續「72小時」,等待媒體報導強度、視覺聽覺刺激下降,衝突性才會下降,他也呼籲媒體減少暴力、血腥畫面,避免誘發更多未爆彈。

       近日來持刀隨機砍人事件頻傳,疑為模仿小燈泡女童案。對此,民間團體發起連署,呼籲NCC約束媒體「過度報導隨機殺人事件」。

       連署訴求意在呼籲主管機關,約束媒體「過度報導隨機殺人事件」;也呼籲媒體即刻起停止播報隨機殺人事件,任何相關的新聞之細節與畫面,認為此舉已助長模仿效應,並強調,這些播報內容對於被害家屬來說也是二度傷害。

       民間團體表示,「嗜血媒體」為求收視率、網路文章點閱率,不斷在即時新聞推播打出「聳動駭人」字眼來吸引關注,同時也在新聞頁面下快速建立「仇恨對立高牆」。

       民間團體強調,這個社會現在正需要的是重建人與人間的「信任、關懷」,最不需要的是散布「恐懼、感染悲傷」的重播新聞,並誠懇呼籲,媒體還給親子更加友善的閱聽媒體。

把沒有恐懼的生活還給大家

       現代的社群環境下,其實每個人都具備精神疾病的症狀,只是症狀的輕微與嚴重在於個人所處的環境影響及個人的抗壓調節功能不同的關係!台灣目前對心理衛生、精神復健方面的教育與認知非常低落!如何努力辛勤經營周遭社區的教育與活動都不敵陸續不斷發生的異常殺人事件!這些犯案者若於犯案前能接受精神治療則犯案的機率必定大幅降低甚至趨近於零!但是家庭、社會對精神心理治療的漠視與排斥終將造就了慘案的發生。然而人權律法又將犯案者推向精神疾病來規避刑責,讓真正的精神病患承擔了莫大的污名化!還有一個族群也是躺著也中槍,就是廢死議題支持者,奉勸那些以異常殺人事件來炒作反廢死議題的人,盡速前往各地區的精神醫療機構就診,像是被害妄想症、過度焦慮、憤怒等情緒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心得感想

       從北捷隨機殺人、小燈泡割喉的事件發生,令我感到很驚訝也很難過,原以為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在卻活生生發生在我們身邊,我想這社會病了,但責罵和批評並無濟於事,就如女童媽媽所說,我們應該從根本的教育做起,希望小燈泡的事件可以影響到社會的角落,讓社會的不幸減少。    

       小燈泡的事情震驚了全台,看到這則新聞時令我感到能在光天化日下且母親還在附近的情況之下,對僅僅4歲的女孩痛下毒手,是如此的狠心,我想這件事情的發生,提醒了我們社會教育的缺失及家庭環境問題的影響,我們應該要多去關懷別人,不要讓這件事情再發生。     BY 曾雯琦

       犯罪當下犯人毫無疑問的沒有猶豫,開庭時也毫無悔意,明明就做了一件錯誤的事卻沒有表現出該有的態度,讓我們不禁覺得這個社會是不是病了。探討完這個報導也讓我們更深深的體會到父母的教育和自身的想法會影響到日後的行事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想法。     BY 施宛芝

       在了解小燈泡這個事件的時候,真的覺得很痛心,覺得怎麼會有人能夠沒有任何憐憫之心,對一個僅僅4,手無寸鐵的小女孩做出這種殘忍的事情,犯案後亦沒有悔過的意思。也覺得小燈泡的媽媽很堅強,再怎麼痛心,也能夠因為還有另外三個孩子而堅持著。即使悲傷,我們應該要認真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從根本的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而不是一味的消費媽媽和孩子。不停的播放案發新聞和發文評論,只會引起模仿效應以及對家人造成二次的傷害。真心的希望類似的事件不會再次發生。  BY  洪如悅

       經由這次的報告,我們探討了「小燈泡事件」,很奇妙的,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如果站在小燈泡母親的角度,我覺得我一定無法做到那樣的堅強,也讓我知道了一個母親的偉大;站在社會大眾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事件;但站在司法人員的角度,藉由這次的經驗,我們可以更加的預防,以求相似的事件不再發生;但是站在一些想犯罪的人的立場,或許他們會覺得有了前人的示範,我也可以這麼做。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仍舊是個未知數,只希望藉由這次的事件,可以讓我們看到政府和各種司法人員所採取的動作,我覺得這才是小燈泡媽媽和小燈泡真正想見到的。     

       當我看到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時,我瞬間想到先前的”鄭捷案”。明明已經有那麼多人受害了,為什麼又有一位4歲小女孩的性命斷送在一個理智不清的人的手裡??為什麼政府在之前沒有做好配套措施,導致悲劇再次上演??只希望經由此事件政府能立即處理,妥善防止這類的事情再次發生,及阻止媒體一味地報導,造成家屬的二次傷害和未知的模仿效應。我很慶幸小燈泡的媽媽能用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件事,並指出臺灣現在應該重視的問題,而不是失去理智地怪罪犯人。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因此無辜地犧牲。 

       小燈泡事件讓人傷心、憤怒,也很恐懼,而小燈泡的媽媽卻異於常人的冷靜來面對這樣重大的變故,難以想像在這樣心痛的時刻,小燈泡的父母是怎麼理性地處理後續的事情,還說出如此有智慧的話。而這樣的事件越來越多,小燈泡的媽媽說的沒錯,需要從社會、家庭、或是教育去解決,希望經過這麼令人沉痛的事件,大家都可以好好反思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好,而不是漸漸的遺忘這件事,希望不要再有第二個小燈泡犧牲了。    

       經過這次的報告與分組討論當中,我了解到「小燈泡事件」只是許多社會問題中的冰中一角,除了讓人恐懼的殺人手法外,小燈泡的母親在面對社會上的撻伐聲浪與眾多記者的詢問下,還能保有人性本善的理智,去相信社會有愛。一般大眾都認為要處以死刑,但小燈泡的母親卻認為能用教育來改善整個社會,雖然我對於這種事都是保持著應該要處以死刑的想法,這樣才能給予犯罪者一點懲罰,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不是不妥,只要當事人能夠接受就好。    

       小燈泡時間至今,已經將近一年了,其實事件剛開始的時候,我完全不敢打開任何的相關新聞,深怕自己的眼淚就會這樣掉下來,小燈泡真的只是一個4歲的小女孩啊。很多人說臺灣的社會太危險了,臺灣的社會需要改革,但大家都只是說說而已,可能在事件剛發生的後幾個月家長會不敢帶小孩在街上走,大家會意身旁一些奇怪的人,但是過了這麼久這麼久,又有誰記得小燈泡呢?大家又變得跟以前一樣,臺灣的社會還是一樣,真的有人正視這個問題嗎?今天的社會事件,如果我們的做法是默默的讓這件事情過去,可是沒有思考這個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那我們,甚至是我們的小孩最後還是只能處在這樣不安的社會!!!!!!!!     

       類似小燈泡事件的隨機殺人案越來越頻繁,若沒辦法解決此問題,還有可能會造成模仿效應,希望社會能重視這個問題,不要讓這個悲劇不斷重演。  

 

影片推薦

 

氣財神

叫我第一名

月亮上的男人

鴻孕當頭

心中的小星星

我的名字叫可汗

品德第三集楊俐容老師主持管教的重要

https://youtu.be/NFqIOUfC61I

品德第一集林火旺教授主持為什麼要有道德

https://youtu.be/WMP0-qerakw

 

 

 

像蜻蜓一樣珍惜生命

 

一隻烏龜被海水沖到岸邊的一塊礁石旁,烏龜好奇地問,你待在這裡一動不動,不孤獨嗎? 
礁石回答,我已在這裡待了幾百萬年,習慣啦! 
烏龜吃驚地說,啊? 你竟然活了這麼長時間,我卻只能活1000年,真是不公平! 

烏龜碰到一頭大象,友好地問,象兄弟,你能活多少年? 
大象回答說,70年吧,你呢? 烏龜一聽心里平衡了不少,驕傲地說,1000年,不過石頭能活幾百萬年,還真有點不公平。 大象甩著長鼻子氣得直喘粗氣,你還不滿足?我多可憐! 

大象進食時問水牛,牛老弟,你能活多少年? 
水牛回答,四五十年吧,像大哥,你呢? 大像一聽高興地說,我比你多活20年,不過比起烏龜那小王八蛋可差遠了,它能活1000年。 水牛低著頭憤憤不平地吃著悶食。 

水牛在河邊飲水時問鄰居羚羊,羊妹妹,能告訴哥哥,你能活多少年嗎? 
羚羊羞澀地回答,你怎麼打聽女士年齡? 人家才4歲,是妙齡女! 水牛一算,4歲是青年,你不過能活一二十年吧,我比你多活30年,但大像那傢伙可比咱們活得長! 羚羊聽後一臉不悅地走開了。 

羚羊的背上“背著”一隻飛鳥,羚羊問,小傢伙幾歲了? 
飛鳥回答,我已不年輕了,都兩歲了,活不了幾年啦! 羚羊很吃驚:還​​有比自己“短命”的? 它心裡也平衡了一些,但一想到水牛又氣憤地說,小傢伙,我和你都不如水牛幸運,水牛能活50年,我活20年,你就可憐嘍! 飛鳥此時才知道原來自己如此不幸,傷心地飛開了。 

烏龜、大象、水牛、羚羊、飛鳥在草地聚會,表面客氣,內心卻充滿了妒忌。 一隻美麗的蜻蜓揮舞著金色翅膀在空中盤旋,飛鳥大聲說,蜻蜓姐姐有什麼急事,那麼忙呀? 蜻蜓笑著回答,你可千萬別叫我姐姐,我只有不到一個星期的存活時間,我必須充分利用這短暫的時光,盡快找到伴侶,生下自己的後代,就心滿意足了! 
蜻蜓說完,就飛走了。 
飛鳥、羚羊、水牛、大象、烏龜都抬起頭,用仰視的眼神目送著這隻飛舞的蜻蜓。 

人,應該學會滿足,但滿足不等於無追求。 
像蜻蜓那樣盡情地飛舞,就不會枉此—生,更不會心態失衡

乞丐與上帝

 

一個乞丐,每天夜晚都虔誠地祈禱上帝,幫忙成全他美好的生活。 

有一天深夜,乞丐做夢,夢見上帝來到自己的身邊,乞丐跪拜在上帝面前哀求道:“神聖的上帝,請你真誠地賜福我美好的生活吧!” 

上帝說道:“我每天都真心實意地賜福你。” 

乞丐說道:“萬能的上帝,請你再給力賜福我,讓我遠離那倒霉不幸的生活,成全我美好如意的生活。” 

上帝說道:“我每天都給力賜福你;但你自己如果不給力,我的給力也是乏力的;我永遠都難以保證你擁有美好如意的生活,你永遠也只能生活在倒霉不幸中。” 

上帝說著,便悄悄地離開了。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誰如果自己不給力,即使上帝給力也是乏力的,他的生活將永遠難以美好如意。

 

 

 

 

 

 

 

 

 

 

 

 

 

 

 

 

 

 

 

道理及其深刻的七個小故事

 

(一)父親的一塊表找不到了,非常惱火,四處翻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了,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找到了表。 父親問:“怎麼找到的?”兒子說:“我就安靜地坐著,一會兒就能聽到鐘錶'嘀嗒''嘀嗒'的聲音。” 

我們越是焦躁的尋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 只有平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 

(二)當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說這是牛奶;當裝滿油的時候,人們又說這是油。 只有杯子空時,人們才看到杯子。 

當我們心中裝滿財富、權勢、成就和偏見的時候,就不是自己了​​ 往往擁有了一切,卻不能擁有自己 

(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荒野中。 兩隻老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好,互相羨慕對方。 

它們決定交換身份,開始十分快樂。 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鬱而死。 

有時,人們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總是把眼睛看向別人的幸福。 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羨慕的 

(四)一名士兵遭到敵軍突襲後逃到了山洞。 敵軍在身後緊追,他躲在洞中祈禱不被敵人發現。 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蜇了一下,原來是只蜘蛛,他剛要捏死,突然心生憐憫,就放了它。 

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織了一張新網,敵軍追到山洞見到完好的蜘蛛網,猜想洞中無人就走了。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五)老人對他的孩子說:“攥緊你的拳頭,告訴我什麼感覺?”孩子攥緊拳頭:“有些累!”老人:“試著再用些力!”孩子:“更累了!有些憋氣!” 


老人:“那你就放開它!”孩子長出一氣:“輕鬆多了!”老人:“當你感到累的時候,你攥得越緊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釋然許多!  

多簡單的道理,放手才輕鬆! 

(六)一男子去買車,需要10萬元,可男子只帶了現金99998元,就差2元錢! 突然,他發現門口有一個乞丐,就過去對乞丐說:“求你了,給我2元錢吧,我要買車!”乞丐聽後,大方地拿出4元錢遞給男子,說: “幫我也買一輛。” 

如果你完成了九成以上的任務,那麼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助你成功;相反,你什麼也不做的話,神仙也救不了你。 

(七)師父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該怎麼辦? 有的弟子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有的說去買。 師父說:為什麼不把壺裡的水倒掉一些呢? 

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有捨才有得。

 

 

 

 

 

 

 

 

 

 

 

 

 

 

 

 

 

 

 

 

 

 

站在生命的低處

 

兒時,曾留心過燕子飛行的過程,它們也是呈弧線飛行的,每次高飛前,總是要向下滑落一段,然後再奮力向上飛。 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緣由,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燕子下滑的過程是積蓄力量,是為了下一次飛得更高、更遠。 

我恍然醒悟,原來人生的低處只是力量的一種蘊藏,是為了走向另一個更高的頂點。 那麼當我身處低處時,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 

通常當人們處於人生的高處時,總是志得意滿,頤指氣使,恃才傲物,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因而停步不前。 其實這時已是強弩之末,即將滑向人生的低處。 當人們處於人生的低處時,總是悲觀失望,痛苦決絕,殊不知,否極泰來,即將步入另一個美麗的春天。 

《蝸居》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人的一生是一條上下波動的曲線,有時候高,有時候低。 低的時候你應該高興,因為很快就要走向高處,但高的時候其實很危險的,你看不見即將到來的低谷。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坎坷與艱辛,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 當身處高處時,要不驕不躁,要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要不斷地奮發進取。 當身處低處時,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悲觀絕望,凡事要看到積極有利的一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等待下次機會的到來。 

因為低處只是暫時的停留,只是力量的蓄積,一旦時機成熟,達到所需的能量,就會石破天驚,到達另一個理想的境地。 

很多時候,巨大的成功往往會導致我們更大的失敗,而暫時的失意卻常常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當走過生命的一周匝,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人生,才驚奇地發現,原來人生中根本就沒有什麼高處與低處,只是一個不斷追求和攀登的過程。

 

 

 

 

 

心的溫度,自己決定

    一位白髮 蒼蒼的老 教授在學生畢業的最後一節課時說:「這是我給你們上最後一堂課了,這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也是一堂深奧的實驗課,我希望你們以後能永遠記住這最後一堂課。」教授說著,取出一個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進一旁的冰櫃說:「現在我們將它製冷。」

   
過了一會兒,容器取出來了,裡面的水凝結成了晶瑩剔透的冰。教授說:「 0℃以下, 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種形態,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動了。」

「現在,我們來看水的第三種形態。」教授邊說邊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爐上,並點燃了酒精。
過了一會兒,冰漸漸溶化成了水,後來水被燒沸,

   
咕咕嘟嘟地翻騰出一縷縷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裡靜靜地氤氳著、瀰漫著。過了沒多久,容器裡的水蒸發乾了。教授關掉酒精爐,讓同學們一個個驗看玻璃容器,說:「誰能說出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學生盯著教授,他們不明白這最後一堂課,學識淵博的教授為什麼給他們做這個最簡單的實驗。

   
教授看著那些不願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說:「水哪裡去了呢?它們蒸發進空氣裡,融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教授微微頓了一頓又說:「你們可能都覺得這個實驗太簡單了,但是……」教授口氣一轉,嚴肅地說:「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

   
教授瞅了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學生說:「水有三種狀態,人生也有三種狀態。水的狀態是由溫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是由自己心靈的溫度決定的。」 教授說:「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的溫度是 0℃以下,那麼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就會是冰,他的整個人生境界也就不過他雙腳站的地方那麼大;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態,那麼他就是一掬常態下的水,他能奔流進大河、大海,但他永遠離不開大地;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是 100℃的熾熱,那麼他就會成為水蒸氣,成為雲朵,他將飛起來,他不僅擁有大地,還能擁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樣大。」教授微笑著望著他的學生們問:「明白這堂最簡單的實驗課了嗎?」「不,這不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水的溫度靠火的加溫達到 100℃,而人心靈的溫度則靠正面的思考、樂觀的心、親友的關懷、溫柔體貼的心 、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勤奮努力等等來加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yehome/article?mid=8210&prev=8213&next=8206

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個耳朵半聾的小男孩放學回到家中,一邊哭一 邊拿著 老師轉交的字條給媽媽看。

紙條上寫著:「由於妳的孩子太笨,智商極差,根本無法學習,甚至拖累了全班的上課進度,為了大家好,希望他能自動退學。」

小男孩的母親看完老師寫的紙條後,難過極了,甚至哽咽不已。擦乾眼淚之後,她堅定的對自己說:「我的兒子湯姆絕不笨,不會不能學習,老師如果不教,我自己來教。」

經過這位偉大的母親親自的教育,這位老師認為朽木不可雕的的湯姆,多年後,當他去世時,美國人在晚上九點五十九分,全國熄燈一分鐘,以紀念這位電燈的發明人-湯姆.愛迪生。

愛迪生不但發明了電燈,也陸續發明了電影機、留聲機及其他一千多種產品,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的母親是在家教學的成功範例,她把一個 老師都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培育成世界級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的成就,他的母親絕對有一大半的功勞。

任何人在某項領域都可能是一個天才,有人或許是傑出的運動家,有人或許是最棒的創意人,有人可能是心思細密的哲學家,只是往往在制式的教育下,這份天賦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就無疾而終了!

不能以外表的成功來界定一個人內在的成就,找出屬於這個人的天份,是自身也是周遭親友的責任。我們很容易以學業的好壞來判定一個人的成敗,然而大多數行業的精英,不見得是學業表現最佳的人,聰明的長輩,如能覺察出孩子的特質並加以培養,往往就成全了一個有益社會的傑出人材。

有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很喜歡芭比娃娃,剛開始一陣緊張,以為孩子有同性戀傾向,經過心理醫生詳細的檢測,孩子的心理完全正常,他只是對美麗的事物有興趣罷了。孩子的母親為了發展他的性向,特別搬到加拿大,請了服裝專家教她的孩子畫設計圖、分辨布料和縫針的技巧。小小的年紀,還未滿十八歲的吳季剛,就屢屢在設計比賽中得獎。他已是芭比娃娃首屈一指的服裝設計高手,推出的芭比藝術娃娃,收藏家爭相購買。

只要有心去發掘,努力找出個人潛在的天賦,認真而勤奮的在其中發展,人人都可以為自己尋到一片壯闊的天空。

http://tw.myblog.yahoo.com/cyehome/article?mid=386&prev=387&next=383&l=f&fid=10

 

 

 

 

 

 

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

文章出處:網路文章

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

由於講不清數學題,不到一週被學生轟下台。

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

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品質也過不了關。

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

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有抱怨。

 

三十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

後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

再後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她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

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麼有信心呢?

 

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她說:

「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女兒落淚了,

 

她明白了,實際上,母親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

她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